明報網站

復修歷史複雜遺址 大館保育活化獲國際肯定

馬會成功將歷史建築群活化為充滿生氣的藝術文化空間,供市民共享。
大館獲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
團隊曾為項目的建築物進行油漆分析,發現監獄長樓地面層牆身隱藏了兩幅壁畫,顯示該處曾經可能是一間小教堂。
新建的賽馬會立方以合金車輪鑄造成的環保鋁磚興建,創新建築與舊建築磚牆互相呼應。
為了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的要求,項目團隊費盡心思以最不顯眼的方式加固欄河,並在樓梯另一邊牆身加裝符合現時法例標準的扶手,致力保存古蹟的原真性以及確保公眾安全。
大館開幕一年,已提供逾800多次歷史文物導賞團。

從昔日的中區警署建築群,蛻變成今天一個融合歷史文物和當代藝術的新地標,大館 — 古蹟及藝術館(大館)經歷了超過十年的修復。這個由香港賽馬會(馬會)與政府合作推行的古蹟活化計劃,由馬會負責保育活化工作。專業團隊在復修過程中,傾盡心思及努力,並克服重重困難,盡力在保存建築物的原真性、公眾安全及活化再用之間取得平衡。團隊為大館付出的努力,更於上月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為此承先啟後的保育活化項目予以國際肯定。

在進行這個全港最大型的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時,馬會委聘的專業團隊參照國際保育標準,進行了無數的研究及討論,以找尋最合適的方案保育這個擁有逾170年歷史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在頒授卓越獎項的引文中,由國際保育專家組成的評審團亦讚揚團隊對項目的嚴謹和精心策劃﹕「項目的保育技術質量達國際標準並為文物保育訂下了新指標,有效確保歷史悠久的文物之原真性和完整性。」

大館的保育活化工作堅守三大保育原則,包括呈現歷史原貌、新舊建築融合,及確保公眾安全。整項保育及活化工作均以保留文物原貌為前提,盡量避免改動,致力呈現歷史建築群及其建築特色和美感,一絲不苟。

呈現歷史原貌

大館歷史建築群包括三項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共16幢歷史建築物。為向公眾重現大館的歷史原貌,團隊為項目的建築物進行仔細油漆分析,過程中發現監獄長樓地面層牆身隱藏了兩幅壁畫,顯示這裏曾經可能是一間小教堂。團隊為呈現大樓昔日的面貌,態度專業認真,並傾盡心思。

新舊建築融合

活化古蹟需要為建築物賦予新的生命及用途。大館活化項目包括兩座新增的建築 — 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為不同藝術展覽和活動提供場地。團隊在設計及選料時,用了由合金車輪鑄造成的環保鋁磚,令新建築既能與舊建築的磚牆互相呼應,貫徹建築群整體的一致性。

公眾安全

將昔日重門深鎖的古蹟開放,公眾安全是保育及復修工作的首要考慮。然而,大館經過歲月的洗禮,部分結構十分脆弱;再加上古蹟落成年份遠早於現今法例的制定,未能符合現時的建築標準。例如前警察總部大樓的主樓梯,欄河高度較現今樓宇矮。為了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的要求,項目團隊費盡心思以最不顯眼的方式加固欄河,並在樓梯另一邊牆身加裝符合現時法例標準的扶手,致力保存古蹟的原真性以及確保公眾安全。

大館的保育工作已多次獲專業學會團體頒發獎項,得到業界的認同。此外,大館夥拍學校和機構、文物和藝術界持份者、鄰里和商戶,鼓勵多方協作,攜手保存和展示本地文化,同時為本地新進的藝術家和表演者提供平台。自去年5月開幕一年內,大館已提供逾750場本地及國際級藝術展覽及公眾活動,以及800多次歷史文物導賞團,吸引本地和海外的訪客累計逾340萬人次,成為香港最多人到訪的古蹟。評審團亦在引文中表揚大館的創新建築及多元化富創意節目,煥發了這個歷史空間。

今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最高殊榮,再次肯定了馬會及其團隊,在過去十年為保育和活化這項大型法定古蹟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時亦印證了大館的保育工作達世界級水平,並為日後的文物保育活化項目提供重要的參考指標。

以上資料由香港賽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