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親手製作一隻隻色彩繽紛、造型奇特的立體紙藝神獸,既可認識中國神話,亦可以發揮想像力和創作潛能。這種跨學科藝術教育模式,由誇啦啦藝術集匯(誇啦啦)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跨學科藝術創意學習計劃」(計劃),透過在全港十間小學建造「創意班房」,由教師連結創意工作者(Creative Practitioner, CP),編製校本跨學科融合教案,藉此提升學習效果。
計劃自2021年推行,由誇啦啦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旨在透過藝術體驗,激發小四至小六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意,促進全人發展和全方位學習,令學校課程更臻完善。每間學校的「創意班房」,由兩位核心科目老師(如中文、視藝),聯同一位專注不同藝術範疇的CP,例如紙藝、道具設計、建築等,合作設計跨學科專題研習方式,培育新一代掌握「5C要素」,即創意(Creativity)、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協作技能(Collaboration)和回饋社會(Contribution to social capital),迎接21世紀的種種挑戰。
心靈交流 跨界互補共勉
仁愛堂田家炳小學的「創意班房」裏,教師特別為課堂製作道具及編寫說明卡來教授寫說明文技巧,學生在非以考試為目標的氛圍下,學習更加深刻全面。由於教師及CP來自不同領域,呂瑩瑩主任稱,雙方經過累積經驗及互相補足,體現出「教學相長」精神。她說:「除了培育學生的創意思維,教師亦因參與計劃,更加了解藝術界別人士的觀點和處事方式。初期雙方各有主見,到後來慢慢建立默契,合力解決授課上的問題,感覺彼此也在成長,有所裨益。」此外,持續的新冠疫情,亦打亂了計劃原訂的教學目標和策略,需要教師及CP通力合作,按不同年級調整教案。兩學年以來,教師與CP在課堂中的角色隨時日改變。同校劉家怡老師補充:「雙方的合作模式也有很大轉變,由最初輪流主導課堂變成今天的互動。在CP領課時,我們能從旁配合,適時插入中文元素,大家多了互動。」CP劉瑋欣亦表示:「以往大家還在摸索中,雙方今年做到心靈交流,教學上較輕鬆。計劃踏入第二年,喜見教師在教學上多用了創作者的思考模式,比傳統教學有更多創意。」
深化協作 藝術融入校園
屯門官立小學則夥拍紙藝達人組合Stickyline的Mic(梁子程)與阿虫(黎意雄)建立「創意班房」,計劃第一年從認識中國神話的主題課堂開始,教學生設計及製作真人比例的半立體紙藝神獸,並為故事主人翁編寫故事;而今年主題是親手製作玩偶,命名為「創意學習伙伴」,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和創造力,為它們賦予獨特的個性,並將學到的中文詞彙儲存在精美的寶盒內。黃燕湄主任指出,教師與CP默契與日俱增,亦從學生的回應得到滿足感。她說:「長時間合作已令大家增強信任。漸漸地,雙方提出新的想法,大家都願意接受和嘗試。」她續表示,「創意班房」不單增進老師與CP、教與學的連結,更體現藝術能賦予學生創意思維的能力。學生對這些嶄新的教學意念,顯得特別雀躍及投入。參與「創意班房」的同學,無論主動性和思考靈活性,都比沒有參與的同學強。
展望未來,雙方將熱切探索,編製更佳的融合教案。鄧佩思主任指出:「Stickyline已經是學校的一分子,藝術意念在校萌芽成長,教師與CP不斷深化交流,協作無限延伸,正合計劃從第一年『建』(建構),過渡到第二年『連』(連結)的目標。」
接通世界 創意教育交流
藝術是創新的關鍵,誇啦啦結集了本計劃兩年來的經驗,以「創意協作連結」為題進行兩天研討會,推動本港的跨學習領域創意教育發展。參與討論的嘉賓有英國倫敦創意教育機構A New Direction行政總裁Steve Moffitt、泰國科學教育普及機構FSF教育顧問Kittikorn Hongyim,以及陣容強勁的本港教育及藝術專家,包括王添強、周蕙心、茹國烈、陳家曦博士、潘啟祥校長、鄭新文教授及蔡敏志教授。歡迎各界人士、家長親身參與討論。
兩大主題演講——「泰國的創意教育: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整體發展」(5月10日)及「英國學校近二十年來在創意教學上的導向」(5月11日),分別探討創意學習模式,在香港、英國及泰國有何不一樣的發展。至於每日專題討論則聚焦主要視覺藝術(5月10日)及主要表演藝術(5月11日)兩大範疇,參與計劃學校亦會在專題討論中分享經驗,本港教育及藝術專家亦同時加入討論。活動詳情如下:
時間 主題
上午11時 協作:學生為本創意班房
下午1時45分 專材協作共學共勉
下午3時15分 人才培育跨界協作
「賽馬會跨學科藝術創意學習計劃」研討會
主題:知識交流——創意協作連結
日期:5月10、1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地點:大館賽馬會立方
登記:https://www.art-mate.net/doc/66456
費用:全免
本研討內容全屬參加者的個人意見或觀點。
研討會流程有所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任何情況下,捐助機構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