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中大學者與社區客廳代表經驗交流 延伸「家」的空間連結鄰舍 提升劏房戶幸福感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馬潔怡助理教授(右)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馮穎麟
社區客廳劃分不同空間區域,滿足用戶進行各式各樣活動。
備餐室提供冰箱、焗爐等工具,可用作煮食。
迎合孩子喜愛的風格,社區客廳設計活潑繽紛,將角落位置改造為有趣的空間。
馬潔怡認為社區客廳用戶不僅是接受服務的對象,同時也可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

香港寸金尺土,房屋供應短缺,導致低收入及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不斷惡化,影響其生活質素。此外,為改善劏房住戶的生活,政府近年陸續於不同地區開設社區客廳,將「家」延伸至社區,讓他們享有更多舒適、自由的生活空間,增添幸福感。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早前舉辦座談會,邀請學者及NGO代表就改善基層生活質素交流意見。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馬潔怡助理教授(Maggie)分享,過往進行過渡性房屋及劏房研究,曾探訪和改造訪逾300間劏房住戶。她觀察所見,劏房住戶生活空間狹窄,屋內採光及通風不足,衛生狀況、消防與建築物安全問題值得關注。「部分劏房住戶的廁所、廚房在同一空間。居住空間匱乏存在私隱問題。長遠而言,為住戶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

近年港府積極推展扶貧政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與支援,先後於深水埗、紅磡、土瓜灣、南昌開設社區客廳。項目旨在扶助當區的劏房住戶,為他們提供額外生活空間,幫助提升生活水平,以及加強社區歸屬感。上月社會福利署推出「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紅磡社區客廳項目,並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負責營運。

分隔活動空間 滿足多功能用途

紅磡社區客廳備餐室、飯廳、客廳、浴室及儲物櫃等設施一應俱全,可解決用戶日常生活需要。環境設計方面,客廳設有兒童遊樂、閱讀角及集體活動空間等,廳內擺放不少玩具擺設,整體風格繽紛活潑。Maggie認為,社區客廳有合適設備,並考慮用家的需求,劃分不同活動範圍。例如開放公共區域和個人活動空間等,妥善利用空間,滿足多元化用途。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馮穎麟(Alan)指,「紅磡這一區較多兒童基層家庭,居所缺乏適切的學習空間。配合社區特色,社區客廳採用兒童喜愛的風格,提供閱讀學習區域,以及圖書館書籍,方便小朋友隨時閱讀。」為營造家的感覺,設計也善用了客廳角落的位置,擺放一些玩具和抱枕,為孩子創造特別的「小天地」。

分享生活技能 受助者也可變施予者

一般傳統社區中心以年齡分層,針對青少年、長者等不同對象提供適切的服務。Alan指出,社區客廳服務對象不分年齡,所有年齡層的人士均有機會參與及使用客廳的設施和服務。

Maggie認為,社區客廳定位與傳統社區中心不同。社區客廳用戶不僅是受助者,同時也可自發性、主動為他人提供服務。雖然部分街坊短期內居住在劏房,但可透過社區客廳與他人交流,彼此認識,建立人際關係。

Alan表示,社區客廳致力提供舒適、安全感的環境。希望服務對象在使用社區客廳設施後,能有效提升生活空間、社區歸屬感和人際網絡。未來將會發掘不同街坊身上的強項,邀請他們擔任社區客廳大使,向其他使用者分享生活技能,達至互助互愛。

活動加強聯繫 提供社區資源

為促進居民、社區與環境三方連繫,社區客廳積極舉辦不同活動,例如桌遊、觀賞電影、功課支援、親子運動、手作烘焙班等。用戶可透過集體活動,與街坊加強溝通,建立良好關係。Alan稱,客廳亦會定期舉辦生活資訊及社區資源等方面的專題講座,若街坊遇到生活困難,會按需要轉介合適的社區資源和服務,協助解決生活難關。

Maggie期望,政府未來可在不同地區增設社區客廳,讓更多基層家庭受惠。她建議,在設計時可考慮地區特性、周邊設施等因素。例如區內不同持份者的數量,康樂及休憩用地是否足夠等,滿足區內居民需要。空間運用方面,社區客廳可劃分為動態空間和靜態空間,方便用戶進行不同類型活動。她也建議,未來社區客廳可由室內擴至戶外,例如善用舊樓天台提供室外聚腳點,興建有蓋的室外空間,讓用戶享受大自然環境,提升身心健康。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