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人口老化加劇,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人數逐年增加,這種以記憶力下降及認知障礙為特徵的疾病,對患者及照顧者均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許多家庭因此面臨沉重的心理壓力和實際負擔。近年,香港引入抗類澱粉蛋白藥物應用的新型治療方案,有助患者改善症狀,從而提升生活質素。
阿茲海默症病因與診斷方法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劉玉麟指發病年齡一般是70歲,而隨着年紀增長發病率會顯著上升。主要病因是腦內積聚類澱粉蛋白斑塊,這些變化通常在患者出現明顯症狀之前的10至15年內就已經開始發生。阿茲海默症通常在早期表現為輕度認知障礙,劉醫生指出,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及迷路的情況,到中期時會出現認知障礙,而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到後期會逐漸喪失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可能需要全天候的照顧。
然而,許多病人早期或許感到自己正常,因此抗拒接受治療。劉醫生稱,現時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法包括詳細的病史詢問、認知功能評估、腦部磁力共振掃描(MRI)、正電子斷層掃描(PET)以及血液檢測等。醫療人員可與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幫助他們認識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以提升他們的接受程度和信心。
新型藥物有助患者改善症狀
劉醫生指出,傳統治療方法是透過服食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只能暫時緩解病徵,無法阻止病情惡化。而新型藥物的治療機制則針對病因,藥物經靜脈注射清除腦內的類澱粉蛋白斑塊來延緩病情的進展。對於新型藥物的治療成效,劉醫生表示臨床研究顯示,患者在用藥後,其生活功能退化速度可延緩,記憶和認知能力均有改善,初期患者的正常生活狀態亦得以維持。
本地案例分享臨床研究成效
在訪談中,劉醫生分享了其中一位本地患者的案例,這位患者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及判斷力均有所下降,其後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在開始使用抗類澱粉蛋白藥物後,經過三個月的治療,他感到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得到改善,覺得反應快了並恢復判斷能力。儘管新型抗類澱粉蛋白藥物的療效明顯,但劉醫生提醒,使用這類藥物時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包括藥物敏感及腦水腫等,所以在開始治療前,會先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及嚴謹的安全篩選,以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會定期進行檢查以監測患者的狀況。劉醫生補充,現時在本港接受治療的個案中,並未有人出現明顯的副作用。此外,也有臨床研究顯示,亞洲人使用這類藥物的風險較其他人種低。
在治療的過程中,家人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劉醫生建議,家人應該主動參與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及時與醫生溝通,並鼓勵患者進行治療。同時長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適量的帶氧運動及腦力鍛煉等,雙管齊下才有助治療,令患者的生活質素得以改善。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