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推廣長衫傳承教育 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朱惠靖(左)和李頌詩指,「非遺資助計劃」為她們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令項目得以順利進行。
《承芳續藝‧香港長衫展》展出許多珍貴的長衫收藏品,每件都富有特色。
秦長林師傅用心講解和示範長衫製作工藝要點
《承芳續藝‧香港長衫展》展出許多珍貴的長衫收藏品,每件都富有特色。

中式長衫在上世紀初開始盛行,既是潮流指標,也是身分象徵,特別受女士喜愛。時至今天,縱然長衫不再是主流服裝,但它背後包含的歷史文化與精湛工藝均值得傳承和欣賞。香港特區政府於2014年將長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名錄,並於2021年成功申請將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設計學系去年透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遺辦事處推出的「非遺資助計劃」,推行「中式長衫傳承教育及資料庫」項目,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公眾認識長衫文化之餘,傳承這種傳統工藝。

THEi設計系副教授朱惠靖表示,該學系早在2018年已透過舉辦工作坊和展覽,向學生和公眾介紹中式長衫。有感活動反應和成效理想,促使學系進一步構思「中式長衫傳承教育及資料庫」項目,於是向「非遺資助計劃」申請撥款資助。整個「中式長衫傳承教育及資料庫」項目分為三部分,包括名為《承芳續藝‧香港長衫展》的展覽、為期十四節的長衫製作課程,以及記錄了長衫歷史和製作工藝技巧的網上資料庫,三者各有特色。

長衫展追溯歷史與變遷

展覽於去年4至5月期間舉行,展出數十件珍貴的長衫收藏品,向參觀者介紹不同年代長衫的款式和設計特色,以及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今長衫的演變。THEi設計系講師李頌詩指,早期的女裝長衫源於男裝長袍,設計與長袍無異,到了五六十年代掀起「簡約風」,一方面是受西方「簡約主義」所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女性以長衫作為日常便服和上班服;及至七十年代社會開始富裕,長衫用料亦變得講究。通過比對不同年代的長衫,可窺探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活面貌。

老師傅傾囊相授 啟迪後進

至於長衫製作課程,對象為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設計系學生。學系分別邀請封有才、秦長林及周素梅等多位本地著名的長衫裁縫擔任導師,從面料選擇、工具應用、度身至剪裁縫製等,全方位傳授學生長衫知識及製作工藝。三十名來自THE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學以致用,在名師指導下,各自製作了一套女裝長衫,作品各有特色和風格。朱惠靖坦言,「籌辦課程時曾擔心學生對長衫製作不感興趣,沒想到他們不但投入學習,還很珍惜跟隨老師傅學習的機會。過程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傅對傳統長衫工藝的熱情、堅持和專業精神。」課程同時擴闊了學生的藝術視野和眼界,李頌詩透露,有學生將長衫工藝的元素轉化和應用於其他範疇的時裝設計上,亦有學生總結參與課程的經驗,撰寫研究報告,成功申請入讀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設計學碩士課程,繼續深造。

資料庫傳承工藝與智慧

網上資料庫方面,主要透過圖片和短片記錄傳統中式長衫的製作過程,從度身畫紙樣、裁剪車縫,到上領試身、落牽條、挑邊、裝領,以至上扣和拉鏈等,每個工序都有清晰說明。朱惠靖直言,隨著老師傅退休,加上缺乏新血入行,中式長衫裁縫可謂「買少見少」,期望通過設立資料庫傳承中式長衫的製作工藝,以及老師傅的經驗和智慧,日後供有興趣人士瀏覽和學習。

朱惠靖指,各項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非遺資助計劃」提供的支援非常重要。她以《承芳續藝‧香港長衫展》為例,受疫情影響,展覽入場人數受嚴格限制。幸好計劃為申請人提供很大的彈性,讓他們可運用剩餘的資助經費,額外製作了網上展覽,讓未能參加實體展覽人士也有機會欣賞珍貴的展品。另外,「我們亦透過非遺辦事處的協助,認識本地專門研究長衫歷史的權威李惠玲博士。她就展覽的規劃和資料庫的內容,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及建議,特別是有關男裝長衫方面,讓公眾得知更豐富和全面的中式長衫歷史知識。」李頌詩說。

朱惠靖和李頌詩表示,學系未來將繼續推動中式長衫傳承教育工作,以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共同保護這項非遺。談及申請「非遺資助計劃」的心得,她們認為項目定位要清晰,同時對推動非遺的傳承有貢獻,更重要的是對保護工作抱有熱誠。另外,項目團隊倘若涵蓋不同範疇和專長的成員,工作更事半功倍。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於2018年由政府撥款3億元成立,並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遺辦事處負責推行及管理。計劃旨在支持公眾和團體進行與非遺有關的計劃,推動非遺的保護工作,加深市民對非遺的認識。新一期計劃現正接受申請,截止時間為2022年2月9日中午12時正。
查詢電話:2267 1971
網址:www.lcsd.gov.hk/ICHO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以上資料由康文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