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全港超過96%安老院舍均有確診個案, 成為疫情重災區。
疫情持續兩年下,有專家組發現,院舍中曾感染疫症的長者,在康復後均出現不少後遺症,其中呼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化,肺功能下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自理及生活質素。
香港盲人輔導會院舍中的長者更大受影響,院舍服務總監梅小萍表示,七間院舍中有六間均有確診個案,當中確診的長者人數多達七成。
目前醫學界仍未清楚新冠肺炎對健康的長遠影響,根據中大醫學院數據,高達八成病人在感染六個月後仍出現症狀,情況令人憂慮。因此,除了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為康復者進行復康治療。而九龍盲人安老院綜合治療部就此正進行「呼吸改善康復訓練計劃」研究,該服務單位同時聯合香港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職業治療)副教授葉志剛博士和澳洲莫納什大學醫學學院浦岱博士(言語治療)展開一項針對新冠肺炎後康復治療的研究,以評估高強度電磁場(High Intensity Focu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對新冠肺炎後胸肺復康的成效。此研究亦有助對新冠肺炎後胸肺康復治療提供參考資料。
跨專業治療研究 助長者進行胸肺康復治療
染疫後康復長者有各種程度的後遺症;有一些甚至會思緒混亂,在情緒上亦受到影響。梅小萍說:「不少染疫長者康復後,都出現食欲不振、氣促、容易疲倦等後遺症。有些長者在染病前能如常行走,但在染病康復後卻感到下肢乏力,需要以輪椅代步。我們會為院舍中所有染疫後康復長者,在呼吸功能、活動能力、情緒等方面作出評估,並安排不同治療計劃進行復康治療。」
疫情影響 長者進行簡單動作都感到氣促
葉志剛博士表示,研究旨在提升他們的呼吸效能及生活質素,並減低因呼吸困難而影響日常自理生活及進食吞咽功能。
葉博士亦表示,很多長者在染疫前的身體機能及自理能力尚算理想,而復康治療計劃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他們的身體狀態回復染病前的水平,專家組會因應長者於院舍日常生活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治療計劃,例如配合呼吸法穿衣及床邊轉移訓練。除了教授長者呼吸法,還需要配合高科技物理治療儀器幫助長者強化呼吸肌肉。在訓練當中亦會收集數據作研究,以助評估訓練的效果。「整個治療計劃為期6個月,在開始的前、中、後期均會進行問卷調查及測量肺功能,當中包括讓長者自行穿上衣、床邊轉移及2分鐘步行等測試,以錄取血液含氧量的變化。」
測量結果顯示,很多長者血液含氧量都下降至低於正常水平。香港盲人輔導會院舍服務一級職業治療師趙達燊指出,90毫升飲水測試中,亦有三分一未能完成,或有咳嗽、嗆喉,是他在院舍工作多年來最差的情況,「數據顯示,長者在穿上衣、90毫升飲水等測試時,血液含氧量的變化波幅很大,這是我們很擔心的,如果長者日常生活中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會氣促,會影響到生活質素。」
利用高科技物理治療儀器進行胸肺呼吸訓練 提升自理能力
香港盲人輔導會院舍服務一級物理治療師林瑋遜稱,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物理治療儀器已不需像以往要將貼片貼在身上,而是利用電磁場運用感應式電流隔空治療,例如九龍盲人安老院使用的Super Inductive System (SIS),由治療頭內線圈產生的電磁場與人體互相作用並引起神經肌肉的去極化而收縮,再配以專利的頻率促進呼吸肌肉的強化,以提升呼吸效能。每次治療會強化左右兩邊的肋間肌、橫膈膜各10分鐘,增強胸部區域的血液循環,強化呼吸肌肉,以達到提升肺功能的治療效果。訓練團隊亦悉心設計了為視障長者設計的腹式呼吸法,增強訓練成果及復康成效。今次的計劃有助研究團隊探索新冠肺炎後胸肺康復治療的指引,以減輕社會的醫療負擔。
相片由九龍盲人安老會綜合治療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