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應科院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左至右)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葉水球先生主持揭幕儀式。
在香港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任景信先生和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見證下,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官莊偉泉工程師於會上分別與深城交數字科技和灣區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法國Prophesee、韓國智慧城市協會、以及西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日後技術轉移及應用在不同行業奠定基礎。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左)及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
應科院致力推動政產學研投加強合作,並推動創新科技應用在各行各業,讓社會大眾受惠。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
「應用科技高峰會」吸引逾1,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參與。
「應用科技高峰會」吸引逾1,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參與。

2025年,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迎來成立25周年,為促進政產學研的合作交流,推動嶄新科技的商品化應用,特別舉辦本年度首項創科盛事—「應用科技高峰會」,凝聚政府、業界、學界及投資界,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新動力。

高峰會獲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以「引領創科、砥礪前行」為主題,吸引超過1,500名業內人士出席,與40多位創科領袖共議智慧城市、生成式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創新領域的科展。活動期間,應科院與多間科企簽訂合作備忘錄,包括法國Prophesee、韓國智慧城市聯盟等,充份反映香港在創科領域的國際化優勢。

深化國際創科合作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在會上表示,應科院多年來已在美國、中國內地等獲得1,100多項專利,並成功將超過1,500項技術應用於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和各大企業,包括房屋署、入境處、港鐵等。

他強調,香港具有連接內地與全球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人才和國際化平台方面。他指出,香港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並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研人員,這為創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李惠光認為,科研轉化是香港創科發展的核心。他表示:「如果科研成果無法落地,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就只是停留在書架上的理論。」應科院通過與大學、企業的合作,將高端技術應用於實際場景,並以「問題導向」為核心工作模式,解決業界痛點。

他強調,香港目前正迎來創科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他提到,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實現創科目標的重要推動力,包括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和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的落實,為創科產業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和政策保障。

低空經濟機遇龐大

展望未來,應科院將聚焦三大領域:第一,低空經濟與智慧交通:推動無人機、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助力香港成為智慧交通樞紐;第二,科研成果商品化: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進程,與國際機構合作,深化技術的商業應用。第三,擴大人才庫:透過吸引國際創科人才和企業,推動智慧製造、生命健康科技等新經濟領域的發展。

應科院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科技官黃莹博士指出,應科院正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開展有關低空經濟的研究,透過5G和衛星定位技術,提升無人機的安全性及效率,並應用於大樓清潔、物流配送等場景。同時,應科院也在可信AI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應對生成式AI帶來的造假或幻覺風險,保障技術應用的可靠性。

創科成經濟新引擎

應科院25周年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標誌着本地科研從「書架」走向「貨架」的成功轉型。透過本次高峰會,應科院不僅展示了其在科研轉化方面的卓越成果,更展現了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學中心的潛力。

隨着生成式AI、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香港將繼續深化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吸引更多創新企業落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正如李惠光所言:「創新是香港經濟的新引擎,也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匯聚香港科研成果

高峰會現場設立了「創新科技展區」,展示應科院及20家本地和國際企業的科研成果,當中展出由應科院自行開發的掛牆式電動汽車充電樁,提供直流電與交流電互換系統,可以在家中以直流電快速幫電動車充電外,亦能雙向地將汽車電池中的多餘電量回饋給家庭及電網;至於與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送藥無人機,則應用到應科院的5G技術,在緊急情況下有效且穩定地將藥物運送到指定位置給患者。

展覽將於2月17至21日移師至應科院於香港科學園中庭長廊舉辦的「創新科研週」中繼續展出。

以上資料由應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