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親歷航天技術應用 盼投身創科行業
近年,航天科技發展迅速,香港亦積極融入國家創科發展,培育本地年輕人投身相關領域。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主辦、創新科技署一般支援計劃 – 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 2024/2025」日前圓滿落幕,來自全港26間中學的近百名學生,經歷三個月的航天科技訓練,學習專業知識,並親手設計太空基地模型,體驗航天科技的應用與挑戰。這項計劃不僅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更透過實地考察、專題講座及動手實驗,讓他們親身體驗航天科技的真實應用。生產力局期望這類人才培訓計劃有助推動本港航天科技教育的發展,並加強與國際的接軌。
親身體驗航天科技 學生:學習不再只限於書本
「以前覺得航天科技離我們很遠,但這次計劃讓我們真正接觸到相關技術,甚至有機會親手設計太空基地模型,感覺非常震撼!」來自張祝珊英文中學的陳裕華說。他與隊員的作品獲頒「最佳領航獎」,作品設計靈感來自月球基地,採用了「分布式+地穴式」結構,模擬月球環境,並以灰色黏土重現月球地貌,呈現月球山脈、隕石坑等細節。
「我們還考慮到基地內部的能源供應,特意在較空曠的地方設置太陽能板,以確保運作穩定。此外,我們加入供電系統電纜、數據監測設備等細節,務求令基地更貼近現實。」
除了設計模型外,參與學生亦到訪珠海太空中心及深圳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親身了解航天科技的最新發展。來自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黃嘉熙分享:「參觀研究院時,我們看到先進的航天設備,並與專家交流,這讓我對航天科技產生更大興趣,未來希望能投身相關行業。」
馮嘉寶指出,計劃不僅提供理論知識,更強調實踐學習,讓學生透過動手設計、模型建造及實地考察,真正理解航天科技的應用,並培養解難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與本地及內地機構合作 接軌國際航天科技發展
要讓香港航天科技教育與國際接軌,生產力局近年積極與本地大學、科研機構及業界合作,確保課程內容緊貼科技趨勢。
「我們與本地大學及業界共同設計課程,並定期引入國際最新技術和趨勢,確保學生能掌握最前沿的航天科技知識。」馮嘉寶說。
她透露,生產力局正計劃與內地及海外航天相關機構建立聯繫,促進技術交流及合作,讓香港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國際級的研究與應用。「這些合作不僅提升教育水平,也讓學生能夠更早接觸航天產業,為未來職業發展鋪路。」
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生產力局:多元化活動提升興趣
雖然航天科技發展迅速,但不少學生及家長對此領域的認識仍然有限。如何提升社會關注,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馮嘉寶坦言,資源有限及學生興趣不足是推動航天科技教育的主要挑戰之一。「我們透過舉辦公開講座、工作坊、航天科技體驗日等活動,讓學生及家長可親身參與,增加對航天科技的興趣。」
她補充,生產力局亦會邀請業界專家分享航天科技的最新發展,讓學生了解行業的潛在職業機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熱情。
未來計劃擴大規模 引入AI及跨學科課程
隨着全球航天科技發展加速,生產力局計劃進一步擴大「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的規模,讓更多學生受惠,並提升課程內容的多元性。
「我們將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並引入更多跨學科課程,例如人工智能(AI)、機械人技術、天文學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航天科技的全球化發展需求。」馮嘉寶說。
她強調,未來的航天科技不僅限於飛行技術,還涉及大量數據分析、機械學習及自動化技術,「我們希望讓學生了解,航天科技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這些技能亦可應用於其他創科領域,提升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生產力學院:每年培訓逾五萬學員 壯大創科人才庫
除了航天科技教育,生產力局轄下的生產力學院亦積極推動創科教育,並與學界及企業合作,提供一系列高科技及高增值的培訓課程。
「我們的宗旨是連繫商界與學界,提供創新科技培訓,提升學生及企業員工的數碼知識及軟技能,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奠定基礎。」馮嘉寶說。
她透露,2023/24年度,生產力學院共舉辦超過1000場培訓課程及活動,培訓學員超過五萬人,涵蓋生成式人工智能(AI)、ESG、網絡安全、無人機、機械人技術等領域。
此外,學院亦定期舉辦大型活動,如Summer TechEd Fest、創科體驗營及競賽,讓學生親身接觸創科應用,啟發創新思維。
打造香港航天科技教育中心 培育未來創科人才
隨着國家及全球對航天科技的需求增加,香港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航天科技教育,為未來創科發展培養人才。
馮嘉寶強調:「我們希望透過這類計劃,讓學生親身體驗科技應用,並啟發他們對創科的興趣,為香港培育新一代航天及創科人才。」
隨着「香港未來航天科技人才培訓計劃」的成功舉辦以及更多航天培訓計劃的推出,未來或許有更多年輕人,能夠憑藉這些學習機會,踏上航天科技的發展之路,為香港及國家的創科發展貢獻力量。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