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建造培訓四十五載 與業界同步向前

1975年建造業訓練局成立,為本港建造業發展揭開新一頁,圖為攝於1976年興建中的九龍灣建造業訓練中心。
(左起)余世欽工程師、李焯芬教授和黃君華博士工程師在工程及教育界均擁有豐富經驗,協力領導香港建造學院邁向新里程。
謝偉信(右,1988年畢業)和謝運彬(左,2013年畢業)表示,業界需要大量人才,希望母校繼續訓練生力軍。
(左起)曾俊華、林國良與黃美詩期望,香港建造學院的品牌及課程更壯大發展,培育足以自豪的新一代建築人。

香港建造業一直見證社會發展,培訓工作也與時並進。從1975年建造業訓練局成立開始,相關培訓漸趨專門和系統化,培育的學員超過200萬人次(包括為新入行人士而設的全日制課程,以及為業內從業員而設的兼讀制課程)。45年來,除課程不斷創新及多元發展外,配合行業發展推行的工藝測試、安全訓練、工人註冊條例、與建造業議會合併,以至近年成立香港建造學院等,均是重要里程碑。2020年是香港建造培訓45周年,學院將承先啟後,提升培訓質素以推動建造業持續發展,為年輕人開拓足以自豪的出路,肩負建造香港的使命。

與時並進 推動發展

建造業議會建造業訓練委員會主席余世欽工程師認為,建造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亦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數十年來,香港移山填海,基建工程不斷,建造業從業員為建設香港作出重大貢獻。建造業要保持蓬勃發展,需要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建造業議會屬下香港建造學院在推動建造業培訓上扮演重要角色。

回顧建造培訓多年來的演變,余世欽指出,建造業以往採取師徒制,老師傅將技術口傳身授予下一代。然而,隨?老師傅退休,行內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建造業需要有系統的培訓,使工藝技術得以傳承,同時吸引年輕一輩入行。隨?時代進步,建造培訓不再局限於工藝的傳授,還加入職業安全及健康,改善工作環境及使用創新科技,涵蓋範圍更廣、更全面。他期望,建造培訓能繼續得到業界支持和社會認同,彼此互動增長,推動行業的整體發展。

三大目標 突顯專業

香港建造學院的前身建造業訓練局,是本港職業教育的先驅,培訓一直緊貼本地建造業的發展,學院的成立正是配合「建造業2.0」時代。香港建造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教授指,學院成立旨在推動建造培訓專業化,提升建造業從業員的專業水平、形象和地位。院方通過課程改革,實現三大目標。第一項是為課程進行資歷架構評審,確保學員資歷與香港教育系統接軌,以便日後晉升和繼續深造;第二項是加強全人教育的元素,培養學員自信心、行業操守和工作態度;第三項是引入創新科技的應用,協助學員掌握行內最新科技和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IM)和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等。

李教授續指,隨?高等教育普及,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相對地技術人員供應不足,發展職業教育可培育更多優秀的技術專才。展望未來,他認為職業教育將愈來愈重要,期望香港建造學院的畢業生,透過其專業地位,協助推動社會發展,並會為自己的工作及貢獻引以自豪。

教學質素 持續提升

香港建造學院自2018年成立以來,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皆有長足發展。院長黃君華博士工程師表示,硬件是指教學及培訓設施,例如學院在葵涌院校成立「安全體驗訓練中心」,利用虛擬實境(VR)及五感體驗等創新科技,讓學員體驗工業意外情景,提升職業安全意識。此外,學院在九龍灣院校則開設「建築信息模擬創新及發展中心」,教導BIM技術。為改善學習環境,學院三所院校將於今年底完成翻新工程。

軟件方面,學院目前已有七項課程取得資歷架構第三級別。同時,學院去年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為學院導師提供培訓課程,以提升教學質素。

展望未來,黃君華以學院的願景總結,循「專」(專業技術)、「理」(理論基礎)、「安」(安全意識)、「創」(創新意念)和「工」(工作熱誠)五大方針培訓學員,為建造業培育更多優秀的團隊,推動香港及建造業持續發展。

兩代建築人

謝偉信(父)與謝運彬(子)父子先後畢業於建訓局及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的機械維修科,現同於金門建築不同部門任職。父親曾在中學畢業後的暑假做泥水工作,發覺建造業前景不錯,加上本身喜歡維修單車,故報讀機械相關課程。兒子完成毅進課程後,聽取父親建議打算學門手藝,也曾參觀父親工作的地方,遂決定走相同的路。

學以致用 成就事業

對謝偉信來說,難忘當年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家一起奮鬥。為期3年的學徒訓練亦令他印象深刻。「我在金門每半年調配到不同部門學習,認識各類工種。後來,我選定向維修引擎那方面發展。」謝運彬則說:「我和同學跟導師好像朋友般相處,導師都很樂意協助我們解決習藝上的疑難。我在金門實習完畢便獲聘用,先駐守地盤負責維修,現時則擔當鑽石機操作員。」

父子均認為,有系統的建造培訓令他們獲益良多。比方說,父親當年學會的引擎基本知識,足以應用在日常工作上。兒子坦言,在校一年的訓練令他掌握入行基礎技術,不但於實習派上用場,更為他提供穩固基礎,在工作崗位上可進一步發展。「最後,我想提醒在學的師弟妹,建造業待遇福利不錯,只要修讀課程及工作時,用心學用心做,毋須擔心生計問題。」

薪火相傳

現為主任導師林國良、工藝導師曾俊華與導師助理黃美詩雖為不同年代的學生,但都不約而同成為導師,體現建造培訓薪火相傳的精神。

回想在建造業訓練局習藝日子,修讀粗細木工的林國良難忘跟同學主動討論技術問題及請教師傅的熱烈學習氣氛。「校園如家般溫暖,有兩位恩師譚啟和黃鏡波師傅視我們如子女般培育。1987年畢業後,我仍相約師兄弟返回母校探訪導師。當譚師傅決定退休時,我便決定放下裝修工作,接班從助理工藝導師一職開始栽培下一代的工作。」

群策群力 毋懼挑戰

曾俊華於1999年就讀紮鐵短期課程,之後趁2003年市道低迷時裝備自己,考取鋼筋屈紮熟練工(大工)專業資格。有感希望將所學技術及工地體驗傳承下一代,包括教導學生怎樣看待建造業和克服工作初期的困難,因而回到母校擔任教職。他認為校園是地盤縮影,「你可見到很多掌握油漆及搭棚等不同工藝的高手,在各自的崗位發揮所長,也群策群力完成工程所遇到的各項艱巨工作,這正是習藝所培養的堅毅精神。」

黃美詩則有志把視覺藝術的知識應用於油漆裝飾上而入讀,2015年畢業後曾參加2016年香港青年技能大賽並躋身最後三強。她還記得在學時為預備開放日,小心翼翼地於棚架上髹天花,自覺完成了近似現實工作環境的考驗,甚有滿足感。她認為女性也可透過建造培訓找到穩定出路。

勇於嘗試 貢獻社會

對比母校今昔,他們認為以往較偏重技術訓練,現時則是技術與理論並重,致力透過課程改革為學生鋪設向上游的進修階梯。學院教學設施亦不斷與時並進。黃美詩指:「例如我們現時已多採用水性磁油及水性手掃漆等環保漆,足見學院所用的教學物料配合業界和社會趨勢。」

他們寄語在學的師弟師妹,不要害怕辛苦及輕言放棄,勇於嘗試並以堅毅的心磨練自己,必定可在建造業成功發展,並善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

建造培訓發展里程

香港建造學院及建造專業進修院校成立

2018-2020

  • 2018香港建造學院正式成立
  • 2019推行「建造業議會認可技術專才培訓計劃」,提供有系統學徒訓練
  • 2020建造專業進修院校(SPDC)成立,為業界提供專業及持續進修
  • 2020開辦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課程

 

配合十大基建的多元培訓

2009-2017

  • 2009首次與承建商推出「先聘請,後培訓」計劃,並於2017年整合為「建造技工合作培訓計劃」

  • 2011與發展局推出「Build升」計劃,吸引年輕人入行

  • 2014推出建築信息模擬(BIM)課程

工人註冊條例及與建造業議會合併

2001-2008

  • 2005獲政府委任為「註冊主任」,協助推行《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提升建造工人專業地位

  • 2008建造業訓練局與建造業議會合併

工藝測試及安全訓練

1991-2000

  • 1991聯同職業訓練局正式推行不同工種的工藝測試

  • 1996開辦獲勞工處認可的「建造工友安全訓練課程」(綠卡)與「建造工友高級安全訓練課程」(銀卡)

建造業培訓多元發展

1979-1990

  • 1979開辦短期課程

  • 1980開辦技術員學徒訓練課程
  • 1982及1989葵涌及香港仔訓練中心相繼落成

建造業培訓開展

1975-1978

  • 1975建造業訓練局成立,建造培訓走向專門及系統化

  • 1977九龍灣建造業訓練中心揭幕,提供基本工藝課程

 

以上資料由建造業議會提供